非遗传统知识

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

来源:    日期:2023-09-22

      一、项目持有人简介

      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始创于1541年,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中药制药企业。2006年获“中华老字号”称号,这也是山西省唯一入选中华老字号的医药企业。公司现有丸剂、胶囊剂、酒剂、片剂、颗粒剂、散剂、口服液、煎膏剂八个剂型104个“国药准字”号产品和保健食品“远字牌龟龄集酒”。主导产品龟龄集、定坤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品种,并均被国家科技部、国家保密局联合认定为国家级保密处方及工艺技术。此外,公司拥有牛黄清心丸、西黄丸、八宝玉枢丸、麝雄至宝丸、甘露消渴胶囊等处方精深、炮制独到,疗效至上的珍贵传统品种。“远”字牌商标历年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公司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

      二、传承情况

      传承时间200多年。传承代数10余代。

      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早期主要由广盛药店通过师徒传授方式进行传承。解放后,包括广盛药店演变的各字号并入广誉远。广誉远对其处方及工艺进行修正确定,并由广盛药店师傅柳子俊继续传承。通过师徒传承结合生产传承沿习至今。其基本传承谱系为:解放前广盛药店主要传承人为刘定川,后传褚效关,解放前后传柳子俊。解放后由柳子俊传宋应龙,宋应龙传柳惠武、蔚向前、代子彦、郝晋琪、现四人为当代主要传承人。并培养后续传承人李建春、高占龙、李建东等人。近年来,由于受药品管理法规和制药企业GMP规范要求,传统的制作技艺不再适应大规模机器生产,相关技术后继乏人,面临严峻的考验。炮制手法也因此得不到切实的保护有失传的危险。特别是处方中犀牛角等属于濒危动物保护品种,已不准入药,现用水牛角浓缩粉等进行替代,但疗效远远不及远品种,故现基本属于濒于失传状态。

      三、主要内容

      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特有的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是在其四百多年对温病及时疫症的发生、治疗研究和生产经验基础上,根据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温病条辩》处方,于1885年,延聘名医名家,根据“天人合一”理论,结合阴阳五行,自创的传统又独特的制作工艺。由此工艺制作的传统产品安宫牛黄丸,因清热解毒,镇惊开窍作用显著,在中医急救及对不同时代时疫症的预防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声名大振,成为广誉远重要的传统品种,广为流传至今。

      自1541年创建以来,广誉远前身自创并保留多种特殊传统制作技艺,特别是对时疫疾病预防及治疗作用方面的药物有着自身独特的制作技艺并因此产生特殊的治疗效果。以其工艺自制的成药如最早的黄连解毒汤、到其后的八宝玉枢丸、麝雄至宝丸、牛黄清心丸等一批针对传染病的成药广受欢迎。在广集温病验方基础上,由黄连解毒汤、万氏牛黄清心丸一脉传承,产生具备自身制作特色的传统产品安宫牛黄丸。特殊的制作技艺使广誉远安宫牛黄丸问世以来创造了不少急救传奇,成为我国传统药物中久负盛名的急症用药,因此素有“救急症于即时,挽垂危于顷刻”的美誉。安宫牛黄丸主要用于治疗因高热及心脑血管病症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中毒性痢疾、中毒性肝炎、中毒性肺炎、肝昏迷、尿毒症、脑血管意外等病所至的神昏、谵语、抽搐、惊风、狂躁、四肢厥凉、牙关紧闭、偏瘫失语、休克昏厥等症。对于风温、春温、暑温疫毒,燔灼营血,热陷心包,痰热上蒙清窍所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或舌蹇肢厥;以及中风痰壅,突然昏迷,面赤气粗,口眼口斜;小儿外感,热极生风,风痰上扰,高热烦躁,喉间痰鸣,神昏谵妄,惊厥抽搐者适用。西医诊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中毒性肺炎、中毒性痢疾、脑血管意外、肝昏迷、败血症等均可用此药。

图1:安宫牛黄丸药品

图2:安宫牛黄丸传统技艺--裹金箔

图3:安宫牛黄丸传统技艺--用豆腐蒸珍珠

图4:安宫牛黄丸传统储藏工具--坨瓷坛

图5:不同时代的安宫牛黄丸展示

图6:老账本--90 年代,安宫牛黄丸年产量高达 52 万丸,且行销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

图7:珍贵原料--犀牛角。早期安宫牛黄丸使用,现用水牛角浓缩粉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