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药物

何氏中医正骨
来源: 日期:2023-09-21
一、项目持有人简介
何洪新,为何氏中医正骨第九代继承人,何氏中医正骨疗法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熟练掌握了自家从正骨手法到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何氏中医正骨疗法、用药自成体系。
何氏中医正骨和祖传方药具有重大的医药科学价值。何氏中医正骨以“轻、准、巧”的方法“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治疗办法和方药。不仅对各种骨外伤进行了有效治疗,而且对肩周炎、腰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疑难病症也提供了具有较高疗效的方法和药物,具有痛苦小、时间短、花钱少、疗效显著等特点。
二、传承情况
该传统知识传承240余年,传承9代。
何氏中医正骨法传承人:第一代传人何六一,从清乾隆二十五年到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60——1790年),单一正骨,简单用药。用“一法”、“一药”,开创了何氏中医正骨。第二代传人何振峰,从清乾隆五十五年到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790年——1820年),开始用多样化手法正骨,并辅助以“夹板”等器材,何氏中医正骨得到初步发展。第三代传人何超凡从清嘉庆二十五年到道光三十年(公元1820年——1850年);第四代传人何定邦从清咸丰元年到光绪六年(公元1850年?1880年)探索出“轻”、“准”、“巧”正骨法,减轻了患者痛苦。
第五代传人清何家建从清光绪六年到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880年——1900年);第六代传人何占山从清光绪二十六年到民国十九年(公元1900年——1930年)在传承和完善家传的基础上,加入了辅助治疗的外用膏药和内服效方的性能功效,使何氏正骨疗法日臻完善。
第七代传人何结实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1960年),因战乱、灾荒等历史社会原因,何氏中医正骨经营惨淡。
第八代传人何正元(1960年——1990年)因政治稳定、社会清明、环境氛围良好,本人又善于钻研,使何氏中医正骨法出现新的生机。
第九代传人何洪新,从1988年至今在家传中医骨伤手法的基础上,用药上自成体系,研制完善了一整套骨伤系列用药,具有痛苦小、时间短、花钱少,疗效显著等特点。不仅治疗常见骨伤和多发骨伤病,而且治愈许多疑难骨伤病,被广大患者誉为“正骨奇才”。
传承谱系:
何六一——何振峰——何超凡——何定邦——何家建——何占山——何结实——何正元——何洪新
三、主要内容
何氏中医正骨疗法是以中医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方法。指通过拔伸、复位、对正、按摩等手法,最后用小夹板进行固定,然后通过口服中成药、外敷膏药,对病人的骨伤进行康复治疗的一种方法。
何氏正骨法中的"小夹板固定"属于中国首创,其后被许多国家效仿,何氏中医正骨术是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贡献之一。无毒副作用。
何氏中医正骨,历经二百四十余年,至今已传承九代,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西医手术正骨的冲击,传承传统中医正骨医术的人已越来越少,因此何氏中医正骨法已处于濒危状态亟需保护。
何氏中医正骨膏2012年被文化部文化发展部授予“华夏正骨第一膏”称号。何氏中医正骨手法,起源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当时何六一开始单一正骨,简单用药。用“一法”、“一药”,开创了何氏中医正骨。
历经几代人探索、总结和提高,已从早期的“一法”“一药”,逐步发展到小夹板固定、手法定位、内服中药、外敷膏药、针灸按摩、功能性体能恢复锻炼等,形成一整套比较系统完整、科学有效的正骨治疗体系。何氏正骨法正骨时因人、因时、因病,采取不同手法,灵活运用“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不开刀、不手术、不麻醉、不输液、不打针、不用钢板、钢针、螺丝固定、不给患者造成二次创伤。具有一套内服、外贴完整的治疗体系,即达到治疗效果,又能减轻患者痛苦,是祖国传统中医中药的一枝奇葩。
何氏中医正骨还有祖传秘方用药。如何氏万应膏对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续筋接骨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被患者赞誉为“焊骨膏”。何氏七厘散、何氏接骨丹、何氏紫金丹、虎潜丸、香附散、散结散等多种家传秘制效方,经过多年传承完善,贯穿于正骨的早、中、晚期,具有时间短,痛苦小,疗效好,费用低,无毒、副作用。何氏中医正骨,历经二百四十余年,至今已传承九代,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西医手术正骨的冲击,传承传统中医正骨医术的人已越来越少,因此何氏中医正骨法已处于濒危状态亟需保护。
何氏万应膏
一、项目持有人简介
何洪新,为何氏中医正骨第九代继承人,何氏中医正骨疗法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熟练掌握了自家从正骨手法到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何氏中医正骨疗法、用药自成体系。
何氏中医正骨和祖传方药具有重大的医药科学价值。何氏中医正骨以“轻、准、巧”的方法“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治疗办法和方药。不仅对各种骨外伤进行了有效治疗,而且对肩周炎、腰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疑难病症也提供了具有较高疗效的方法和药物,具有痛苦小、时间短、花钱少、疗效显著等特点。
二、传承情况
该传统知识传承240余年,传承9代。
何氏中医正骨法传承人:第一代传人何六一,从清乾隆二十五年到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60——1790年),单一正骨,简单用药。用“一法”、“一药”,开创了何氏中医正骨。第二代传人何振峰,从清乾隆五十五年到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790年——1820年),开始用多样化手法正骨,并辅助以“夹板”等器材,何氏中医正骨得到初步发展。第三代传人何超凡从清嘉庆二十五年到道光三十年(公元1820年——1850年);第四代传人何定邦从清咸丰元年到光绪六年(公元1850年——1880年)探索出“轻”、“准”、“巧”正骨法,减轻了患者痛苦。
第五代传人清何家建从清光绪六年到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880年——1900年);第六代传人何占山从清光绪二十六年到民国十九年(公元1900年——1930年)在传承和完善家传的基础上,加入了辅助治疗的外用膏药和内服效方的性能功效,使何氏正骨疗法日臻完善。
第七代传人何结实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1960年),因战乱、灾荒等历史社会原因,何氏中医正骨经营惨淡。
第八代传人何正元(1960年——1990年)因政治稳定、社会清明、环境氛围良好,本人又善于钻研,使何氏中医正骨法出现新的生机。
第九代传人何洪新,从1988年至今在家传中医骨伤手法的基础上,用药上自成体系,研制完善了一整套骨伤系列用药,具有痛苦小、时间短、花钱少,疗效显著等特点。不仅治疗常见骨伤和多发骨伤病,而且治愈许多疑难骨伤病,被广大患者誉为“正骨奇才”。
传承谱系:
何六一——何振峰——何超凡——何定邦——何家建——何占山——何结实——何正元——何洪新
三、主要内容
“何氏万应膏”,创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距今已有两百四十余年历史,其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由初期“接骨续筋”的民间经验配方,历经九代人的呕心沥血、不断实践、研究改进、发展完善为今天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解毒通络、祛风除湿、强筋健骨等治疗骨病、风湿病的神奇良药。
主要药物组成:生川乌、生草乌、杜仲、牛夕、血竭、象皮、穿山甲、三七、麝香、轻粉、阿魏、全虫、蜈蚣、精制芝麻油等九十余味精选中药材,其制作方法考究,配伍精准,根据不同的药物性质,分层次加入,选用优质芝麻油,先泡、文火煎、武火炸,先将药材炸透,完全释放药性,然后将药渣捞出,再加入黄丹、轻粉、血竭等能融化的精细药材,小火熬制并不停按顺时针搅拌,每天熬制4小时,大约7天可成药膏,并根据冬夏季节性的不同调节膏药的软硬度,使其冬天能粘结实,夏天不流动,其制作过程复杂,科学严谨,每道工序都严格把关,不敢有丝毫马虎,纯手工制作完成。鉴于“何氏万应膏”在临床上的可靠性能及其显著疗效,2012年被文化部、文化发展部授予“华夏正骨第一膏”称号。
图1:何氏万应膏使用说明书
图2:何氏万应膏制作过程
图3:何氏中医正骨器具(夹板)命名何洪新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代表性传承人
图4:授予何氏万应膏《华夏正骨第一膏》牌匾及命名证书
图5:何氏万应膏膏药及中药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