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统知识

生肌愈红膏

来源:    日期:2023-09-21

        一、项目持有人简介

      刘映峰,男,54岁,汉族,主治医师,幼年承父志高中毕业学医。在祖传基础上把中医内科杂病疼痛诸病、妇科诸病、小儿发热紫癜及外科烧伤等诊治发扬并走上新台阶。其中祖传生肌愈红膏治疗水火烫伤疗效显著。曾获寿阳县著名中医称号,任山西省中医学会亚健康委员会委员,现是松塔镇中心卫生院书记。

      二、传承情况

      传承时间200年以上。传承代数6代。

      该方系祖传,何时起源不详,系代代相传,乾隆年间传于高曾祖父,乡村生活水平低,医疗条件差,伤于水火烫伤者不占少数。在实践中祖传生肌愈红膏药物组成制作方法不断成长,在烫伤治疗中效果稳定,至刘映峰传承五代以上,传承时间200年以上且有下一代传人。

      传承谱系:第一代:刘如意,生于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祖居平定州,行医于寿阳、乐平(今昔阳),卒于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享年78岁。第三代:刘文瑞,生于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幼年时迁居寿阳县广阳乡瑶会村,随父亲在平定、乐平、广阳行医看病,期间经历清末、民国、抗战、文革等动荡,仍潜心钻研医术,治病救人,得到百姓广泛好评,人称“二先生”,于公元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由县长王新业、副县长王佩珍授予山西省寿阳县人民政府医卫学第一二一号行医证。卒于1961年,享年76岁。第四代:刘芝显,生于1921年,幼年时开始熟记汤头歌诀,1936年承家教随父亲学医。20岁时已能独立看病。1954年在介休参加中医培训。1955年至1965年分别在松塔、景尚、横岭医院任院长,期间父亲去世后迁移至松塔村。1966年文化革命期间返瑶会办卫生所。1976年调回松塔医院任医生,期间带中医学徒20余名,现分布于县、乡、村级卫生事业工作。经过70余年中医临床经验总结,主治中医全科,特长妇科,为我县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一定贡献,为全县名中医之一。卒于2010年,享年89岁。刘芝晓,生于1942年,乡村医师,职称乡村主治中医师。10几岁时父亲已近晚年,承父志授业于兄长,现为昔阳县沾上镇松曲村卫生室医生,现年72岁。第五代:刘映峰,现年54岁,中医执业医师,职称主治中医师,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寿阳县名中医。少年时继承父志,高中毕业开始学医,1979年定为寿阳县中医学徒,1986年出师,为寿阳县第一批中医学徒中唯一一个从医人员。曾在寿阳县长岭卫生院任院长,现任松塔镇中心卫生院书记。在父亲经验的基础上把祖传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走上一个新的高峰。刘映崇,42岁,执业助理中医师,职称中医士,承父业行医20年,现在董家洼村第三卫生室行医。第六代:刘永瑛,30岁,执业助理医师,职称中药师,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少年时随祖父背汤头歌诀,2000年去太原读中医,2003年在县医院实习,后在太原市一心堂大药房钻研中药4年,后在长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3年。2008年开始在祖父指导下整理经方、验方、秘方2本,2010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科进修毕业,2013年在山西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治未病科跟随贾跃进主任进修学习,2014年5月拜第二批“国医大师”吕景山为恩师并随诊学习。现在九龙村第二卫生室。

      三、主要内容

      祖传生肌愈红膏以传统中药知识、中医理论为基础。配方以紫草、虎杖、金银花为主药,紫草甘寒,具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金银花甘寒具清热解毒,虎杖微苦寒,具活血祛瘀外用火伤。另外与其它几种药物共同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獾油,其味甘酸性平,有清热解毒、消肿生肌正确之功。制作过程,首先把药物洗净晾干,按比例混匀后粗加工成小块。把獾油置锅内烧滚,把其加工的药物置入油中炸至焦黄,把药渣捞出,冷却后用粗棉纱布、细棉纱布各滤一遍,放置阴凉干燥处去火毒后分装于洁净容器内储存备用(无獾油时可用鸡油代替)。使用是将创伤面清洁后,将药膏涂于创面一日三次,期间忌食辛辣油腻荤腥之品。治疗烧烫伤不论面积大小,在肌肉无重伤的情况下可快速消肿止痛。在不结痂的情况下愈合周期为一至二周,不留疤痕,疗效明显。

图1:选药

图2:獾子油

图3:烧滚

图4:下药

图5:炸

图6:过滤

图7:阴凉处去火毒

图8:瓷罐装好 备用

图9:1954 年颁发的行医证